当前位置: 首页 > 信息 > 正文

赏古琴拓片 品琴诗书画|新知

来源:经济观察报 时间:2023-08-29 00:18:48

文博时空 作者 王童“众器之中,琴德最优”、“能尽雅琴,唯至人”。古人爱琴,苏轼说:“几时归去,做个闲人。对一张琴,一壶酒,一溪云。”白居易在《履道春居》中写到:“微雨洒园林,新晴好一寻。低风洗池面,斜日拆花心。暝助岚阴重,春添水色深。不如陶省事,犹抱有弦琴。”

宋徽宗赵佶的绢本设色工笔画《听琴图》


【资料图】

以木为原材料的古琴,不像青铜石器耐磨砺,难逃历史长河的战争动乱和自然灾害。在没有照相技术前,古人如何持久保存并广泛传播珍爱之物呢?文人雅士出于对琴的珍视,衍生出金石墨拓之本,装池成卷,携游四海,题诗跋语。传拓手法将琴铭制作成拓片更便于保存、传递和交流,如今我们可以透过这些纤毫毕现的拓片感受古琴之美。

仲尼式归凤琴

师旷式琴

拓片:传延千年琴韵

琴之美,不仅仅在于琴形、琴音,更多的是琴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、浓厚的文人雅韵。一张传世古琴,历经数千年的传延,在琴身大都会有琴主对琴的解读和感悟,或用以箴言自警,或颂扬功德;宫藏的古琴还会盖上皇家印记,尽显琴铭书法与刊刻之美,与琴共传。以题诗、题字、印章、篆刻等多种形式,讲述琴的特色,记述着琴的来历与传承。

琴铭铭刻,主要分为琴名、题识与铭文、印章、腹部书刻四大部分。琴名多位于琴器背面,龙池与轸池之间、琴项部附近区域,亦有位于龙池与雁足之间或琴器正面琴额处。铭文多为琴器的斫制者或收藏者铭刻的赞颂“琴德”之辞;题识多为后世藏家刊刻,一是叙述古琴来历,二是对琴器的鉴赏品题。印章铭刻位置有二,其一位于琴背龙池之下、雁足之上的区域;其二位于题跋款识末尾。腹款书刻多为斫制年月、斫制人姓名以及监制人及重修款识等。

古琴(仲尼式)结构示意图,自上而下依次为“琴面”“琴底”“琴腹”“琴侧身” 来源:《中国古琴铭刻研究》

比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的“九霄环佩”琴,相传为盛唐雷氏作品,琴以梧桐作面,杉木为底。琴上铭文包括:琴底龙池上方有篆书“九霄环佩”琴名,下方有篆文“包含”大印一方;池右有行书“泠然希太古。诗梦斋珍藏”及“诗梦斋印”一方;池左行书:“超迹苍霄,逍遥太极。庭坚。”琴足上方行书:“蔼蔼春风细,琅琅环珮音。垂帘新燕语,苍海老龙吟。苏轼记。”

也就是说,这张琴曾是苏轼、黄庭坚等人的藏品。该琴的琴铭不仅承载了尤为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,也因丰富多样的书法而增添了艺术价值。

所谓“拓片”,与现今普遍使用的“复印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拓片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,使用宣纸和墨汁,将碑文、器皿等文物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拷贝。拓片的拓制过程酷似夏蝉脱壳,所以从前也称为“脱蝉术”。琴拓是拓片的分支之一,即运用传拓手法将琴的轮廓、琴身上的琴铭等复制。

古琴拓片欣赏看点主要有三,一是欣赏古琴独特外形,二是品鉴古琴轮廓内的琴铭内容、书法,三是鉴赏古琴轮廓外的题跋(题跋一般为做完拓片后写)。

古琴的形制特殊,琴弦和燕足及龙池凤沼都为制作拓片带来一定难度。若试做一张完整拓片,首先要卸下琴弦雁足等附件,拓完后再重新装好调音试弦;另外,古琴的多种断纹在做拓片过程中极易剥落,要求拓片人具有高超技艺。这些都是古琴拓片稀缺的重要原因。

潞王为何如此钟情古琴?

这款明代斫制的仲尼式琴名为“中和”,为潞王朱常淓亲制。拓片钦印“玉声山房鉴赏”。琴龙池下方刻有“潞国世传”,琴肩左侧有诗“潞王一去不再起,此日空余潞国琴”,龙池上刻隶书“中和”二字,下有楷书五言绝句“月印长江水,风微滴露清。会到无声处,方知太古情”,款刻“敬一主人”。琴额、琴肩、琴背轸池、雁足、凤沼等多处均有文字。琴背轸池上方写着“八五琴叟张芴臣修”。

明代音乐成就显著,王公贵族大量造琴,后世称明代宗室 “宁、衡、益、潞”四位藩王所制之琴为“四王琴”。据《琴学丛书》记载:“明代宁王、衡王、益王、潞王皆斫琴。”潞王琴最多,益王次之,宁、衡最少。潞王朱常淓,神宗朱翊钧之侄,万历四十二年袭潞王爵位,封地在今河南汲县。字号仲和、潞佛子、敬一道人,曾用印“敬一道人中和甫之宝”、“潞国世传”。

潞王工书善画,尤嗜古琴,编撰有琴谱《古音正宗》和《古今宗藩懿行考》等书。清王士禛《池北偶谈》卷十九《潞王琴》称:“故明潞藩敬一主人,夙尚风雅,曾造琴三千张。予犹见长安市上售其一,有隶书‘中和’二字”。

这款列子式“中和”琴,龙池下方同于刻有“月印长江水,风微滴露清。会到无声处,方知太古情”,落款“敬一主人”。龙池内腹款“大明崇祯己卯。孟冬潞国制贰百第叁号”,龙池下方有“潞国世传”钦印。

这款列子式嵌玉“中和”琴,龙池左右刻唐李世民《大唐三藏圣教序》中对唐玄奘的赞美之词:“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,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。”龙池下方有“潞国世传”,雁足中间有“周之礼一字柱史氏印”。

《五知斋琴谱》载:“潞王,明藩封,制琴百余张传世。”在《琴史续》中记载了一则有趣小故事:潞王朱常淓喜爱制琴,数量达百张,编字列号,琴多流传于王公贵族,民间不可多得。西湖文君彦仿其式斫之,数量竟远远比不上潞王亲制。

潞王为何如此钟情于琴?他在编纂的《古音正宗》中说:“众器之中,琴德最优”“能尽雅琴,唯至人”,他还说道:“孤于琴理素有心获,岂徒宜弦徽、协宫商而已哉,诚以导养神气,宣和情志焉耳。”同时,他称之所以编纂琴书,是因为“谱正”“按形”乃“合道”之法,所以才亲自监制古琴。

韩愈与“落霞”琴

落霞式“落霞”琴,唐代斫制。落霞式古琴相传是古代文人在傍晚观察晚霞时,迸发灵感制成新的琴式;南朝梁简文帝《登城》诗曰“落霞乍续断,晚浪时回复”,云霞奇异的形态带给人无限的遐想,古代文人以此为参照造“落霞”琴形。

拓片有“张涛手拓”钦印。张涛是清代画家,字青田,号子白;精刻竹,能画花卉,工篆刻。琴额上方有“路王鉴赏之宝”。在该拓片题跋处,写有“大唐兴元元年时甲子三月朔,南阳退之氏韩愈采桐于凤凰山”(韩愈字退之)。在龙池、凤沼以及雁足处,均有琴铭,记载着后人在尘垢中与此琴的相遇过程。

唐代散文家韩愈爱琴,听颖师弹琴后写诗《听颖师弹琴》以记,传神地描写了从坐立不安、泪雨滂沱到冰炭置肠的心境转变,片刻间似乎跋涉了千山万水。玉声山房主人、著名古琴收藏家马俊昌先生收藏的第一张琴拓,便是由唐代韩愈的琴制作的清代拓片。此琴至今尚未发现,只此拓片流传于世供人观赏、研究。

来自于河图洛书的“洛象”琴

这款明代斫制的洛象式琴,为明宪宗成化御制,拓片钦印上书“玉声山房鉴赏,图南精拓”。龙池上刻篆书“洛象”二字琴名,暗指天象之意,以示御制之尊。龙池两侧有“地平天成,神龟出洛,戢癶禹勲,崇德作乐”,龙池上下花押“龙神”,龙池上方有“广运之宝”。

洛象式琴的灵感来源于河图洛书,取“在天成数,落地为象”之意。相传,上古伏羲氏时,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,背负“河图”,献给伏羲;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,后为《周易》来源。又相传,大禹时,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,背驮“洛书”,献给大禹;大禹依此治水成功,遂划天下为九州。又依此定九章大法,治理社会,流传下来收入《尚书》中,名《洪范》。《易·系辞上》说:“河出图,洛出书,圣人则之”,就是指以上两件事。

“地平天成,神龟出洛。”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,天地混沌之后,气之轻者上浮于天,气之浊者下沉于地。日夜四季分明,从而有了五行,与二十四节气。这些朴素的自然辨证法,又正好对应古琴弦(宫商角微羽)与13个徽位(12个月与一个闰月的说法)。

明代第一琴“飞瀑连珠”

这款变体连珠式琴名叫“飞瀑连珠”,为明代宁献王朱权亲制,号称明代第一琴,四王琴之首。制琴人宁献王朱权,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,封宁王,号臞仙,又号涵虚子、丹丘先生。

龙池上方刻有“制琴臞仙所制,藏之李髯,名公巨手,斯爱斯传。有朋迄今,既五百年,而我得之,能扶夙缘,一弹再鼓,其声泠然,曰中曰和,永失勿谖。李田氏铭于蓉城。”

从琴铭可窥见一段古琴收藏故事:宁献王制琴,后襄平李氏藏;康熙又壬寅年,寿田氏遇此琴于尘垢中,扣之声铿然,知为臞仙所制,重为修理,一弹再鼓之馀,恍如知己读心;而后,襄平拙庵再识。

乾隆珍藏的“海月清辉”

仲尼式“海月清辉”为南宋时期斫制。仲尼式,又称夫子式。孔子学琴于师襄后,研制琴式,规制制度,日渐形成独有的形式,后人称孔子琴为“仲尼琴”。琴简洁而自然、含蓄而大方的造型,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的中庸。该琴做工精细考究,在清代曾由热河行宫收藏;琴声如其名,松透清亮,颇具金石之韵。

龙池上方有“乾隆御府珍藏”钦印。这张琴作为乾隆御府珍藏琴,是乾隆帝与几位文采出众的股肱之臣共同鉴定欣赏过的名琴之一。龙池两侧有乾隆皇帝的臣子梁诗正、励宗万等人题铭诗词,诗词均点题琴名“海月清辉”。如龙池下方刊刻诗:“水中月,声中景,意中缘。出沧波,圆魄鲜。泝空明之流光,惟托响于素弦。”一幅纯静清明,于皎洁月光下拨动琴弦的图景仿佛在眼前展开,留下无限遐想。

王世贞收藏的“江汉朝宗”琴

这款琴为凤势式,龙池上方刻有琴名“江汉朝宗”,雁足上方有琴主人信息“嘉靖三十五年,弇州山人王世贞珍”,龙池下方刻有“御书之宝”,雁足上方“世贞”,表明为明代著名文学家、史学家王世贞珍藏。

王世贞(1526年-1590年),字元美,号凤洲,又号弇州山人,南直隶苏州府太仓州(今江苏省太仓市)人。他与李攀龙、徐中行、梁有誉、宗臣、谢榛、吴国伦合称“后七子”。李攀龙故后,王世贞独领文坛二十年,著有《弇州山人四部稿》《弇山堂别集》《嘉靖以来首辅传》《艺苑卮言》《觚不觚录》等。王世贞拥有不少收藏,从造园、书画、古籍、陶瓷、缂绣到珍玩,都有深入涉猎。

空谷传声 典雅灵秀

灵机式“空谷传声”琴是北宋时期斫制。龙池下方钦印“太古”,形状极其典雅灵动;尾托龙龈下方刻有“琴戡大利”。

“空谷传声”既是弹琴手势之一,也用来形容琴声飘渺。《太古遗音》手势图,左大指掩的手势,名为“空谷传声势”。原词曰:“长啸一声西兮,振动林麓;随声乡答兮,在彼空谷;喻名按而拇掩兮,欲其音之相续。”

来源:《太古遗音》

金声玉振 戛玉名金

仲尼式“金声玉振”琴为明益王制,龙池左右刻有琴铭“戛鸣玉,撃浮金,契乎干坤之趣,得乎圣贤之心”,琴背钦印“潢南”、“益藩雅制”、“存诚养德”。

唐代诗人白居易在《听田顺儿歌》中写到:“戛玉敲冰声未停,嫌云不遏入青冥。”宋代范仲淹在《听真上人琴歌》中也曾写到“击浮金,戛鸣玉,老龙秋啼苍海底,幼猿暮啸寒山曲。”成语“戛玉名金”,就是用来形容声调有节奏、响亮动听。琴名“金声玉振”,比喻音韵响亮、和谐,十分贴切的表现琴声音清、脆的特点。

观拓片 赏书法

古琴的每一个名字,都是品格或者审美的象征,寄托了一种美好的寓意。或写意、或写实、或与琴主人直接相关。名字的意义或取之琴的音色,或是琴的颜色、形态,或是崇圣托古、寄情言志。日月星辰、风雨雷电、花草树木、溪泉浪潮等,常常是古代文人为古琴命名最直接的来源。

从以上古琴拓片我们可以看到,琴铭往往由琴人、诗人、书法家、雕刻家共同完成,书法、诗词与古琴相得益彰,浑然一体,具有很高艺术性。原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陈初生曾介绍:“制作琴铭,首先必须要有琴,懂古琴;其次要懂文学,会写诗,因为琴铭多四言,这是《诗经》的传统,也有用《楚辞》体、散文体写作琴铭;再次,要会书法,甚至会篆刻。”

仲尼式“陋室铭”琴

唐代诗人刘禹锡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,安贫乐道,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,写有《陋室铭》。古代文人借琴言志,琴是文人们的品格与审美象征。

仲尼式“凤嗉”琴

嵇康《琴赋》有言:“爰有龙凤之象,古人之形。”该琴取名自凤嗉式琴,龙池右侧刻有:凤兮凤兮,非桐不栖。

仲尼式“存古”琴

上书:“山高兮水深,感知遇兮慰素心。”

仲尼式“阳春”琴

仲尼式“云涛”琴

绿绮式“江声”琴

仲尼式“松风秋月”琴

仲尼式“落花流水”琴

仲尼式“太虚仙”琴

仲尼式“铁鹤舞”琴

古代琴名

(以上古琴拓片均摄于吉林省博物院《墨染丝桐——中国古琴拓片集萃展》,目前展览已结束)

参考文献

[1]宋玉超. 中国古琴铭刻研究[D].吉林大学,2021.

[2]张得一.唐代古琴的赏鉴与传拓艺术[J].艺术市场,2012(03):81-83.

[3]马怀云.潞王朱常淓在文化艺术上的贡献[J].河南图书馆学刊,2012,32(06):114-118.

图片 | 夏彬、王童

排版 | 小谢

设计 | 子彤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关键词: